第1644章 官小不易-《重生宋末之山河动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事情十分明了,这种事情谁也不愿意让步,但在争执中转运司这方面明显处于弱势,他们虽然据理力争,可面对朝中下派的‘礼部’官员说话底气明显不足。赵昺相信只要徐无难再坚持一下,转运司方面就不得不让步了。

    不过赵昺明白这绝非是官大一级压死人的事情,而是官场中有种十分不好的惯例。在大宋官僚体系中,有着许多不成文的潜规则,就地方官差遣而言,宋朝官方将其区分为两类,即亲民官和理务官,而理务官就是监当官。

    亲民官很好理解,就是指直接治民的官,也即地方基层官员。古代州、县是国家基层的行政区域,故知州、知县是直接临民之官,故称之为亲民官。职责有抚民、催科、听讼、劝农等项,此外,朝廷以及各上司之谕旨、札饬,最终也均要落实到州县遵办。即所谓“民间之事至州县而成,国家之事自州县而起”。

    而所谓监当官,官方定义是指掌茶、盐、酒税场务征输及冶铸之事,诸州军随事置官,其征榷场务岁有定额,岁终课其额之登耗以为举刺。可以说,在官营生产机构,官营金融机构,官方重要的征收钱财、储藏钱财和支用钱财的处所,往往设有相应的场、务、院、监、仓、库,这些机构都由朝廷委任的具体监当官掌管。

    不过同样是差遣,在官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,在人心目中也有高低贵贱之分,而做监当官也往往不如担任其他差遣者。

    宋朝重文,馆阁官被认为是国家储存人才之地。台谏官有上书或上朝议政的机会,有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,容易得到皇帝的赏识。所以品阶较低的文臣都希望做这两种官,如基层的校勘、正字、检法官等。

    武臣则以担任阁职为荣,而要想得到阁职,除上前线获取战功外,在京师任职也是重要渠道。下级文臣还愿给高官做幕僚,这样可以较早地经营人脉,编织出有利升迁的关系网。相比之下,很少有人愿做监当官。

    监当官远离政治中心,工作内容繁杂辛苦,得到迅速提升的机会很少。特别是京师以外的监当官,或隶属于县,或隶属于州,往往还身居穷乡僻壤、公务繁杂缠身,官员们大多不乐充任,而且当事务官升迁也会受到影响。

    大宋官方明文规定:监当官作二任,有足够多的长官推荐,才能升亲民官。说到官小,人们往往联想到一句话,即“小小七品芝麻官”,即县令。监当官通常比县令还要低,往往是八品、九品。也就是说,数监当官要想升为县令,要多熬上数年……

    在赵昺看来,这些监当官就相当于现代的科、股级干部,也就是刚入流,没有什么大的权力,干的却是最苦最累的活儿,却升迁很难。如此也导致大宋的监当官多数出身于最低的文选人和武使臣,遇到个高阶的也是因犯有过失被罚降级使用的。

    眼前来自淮北转运司几个人虽然穿着绿官袍,但是脚下的旧官靴上满是泥点,身上披着羊皮坎肩,显然是置办不起狐裘、貂帽。而反观自己这边的人,最次的也是件杂色狐皮袍子,如此也让他们充满了自卑感,说话的底气也不足。

    “徐主事,这位上官都听小的说一句!”赵昺见状只有自己说话了,便向两边施礼道,“大家都赶了一天路的,还要扎营造饭,早些安歇,明日还要赶路,看小人的法子如何!”

    “嗯,黄队正即有主意,便说来听听!”皇帝要发话,徐无难脸上虽然还是一副欠揍的样子,可敢不听从吗,皇帝可存着一柜子小鞋没处发呢!
    第(1/3)页